据本报报道,清远正在酝酿新三板上市扶持政策,鼓励本地企业到新三板挂牌,拓展直接融资渠道,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。对于清远本地企业而言,这自然是重大利好消息。而所谓“鼓励”一说,更多的是体现在税费方面的减免,甚至对企业给予财政补贴,让企业自主去面对处理融资难题。
自2012年成立以来,新三板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。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一笔补贴,补贴金额最高可以涵盖企业改制、中介审核及最终挂牌等费用,甚至还有剩余,由此出现了一波企业争相挂牌新三板的热潮。但是,随着挂牌企业数量增多,政府财政补贴的瓶颈正日益凸显,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为各方共同关注的问题。
正如多位专家所言,清远合乎新三板要求的企业并不少,正因为如此,才有多家企业备战依旧。在新三板刚成立时,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可以鼓励企业进场挂牌,打造本地优秀企业,并带动本地区域股权市场的发展。随着新三板的发展,政府继续进行财政补贴既不可能,也没必要,更不应该。
接下来的几年,清远掀起新一轮的备战新三板的热潮,这并非不可能。笔者认为,清远政府鼓励企业登陆新三板,固然有其必要,但是也要避免重蹈“重金赏勇”的覆辙。
首先,清远财政资金的有限性,决定清远承担不起补贴众多企业的“重金”。某种程度上而言,企业一旦登陆新三板,意味着迈入了上市的门槛,有着更为广阔的融资渠道和额度。政府补贴也难以发挥足够的作用,不如放到金子原本应该发光的地方。
而且,登陆新三板,应该由企业唱主角,政府应遵循市场规律,不应扮演家长一揽子全包了,如果市场一直需要政府的护航,那么将无法真正发挥其功能。
此外,新三板的人气和对企业的吸引力,在于其融资能力,而非政府的推动。在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,一些企业的挂牌动机不是规范治理,在市场上获得融资,而是套取政府的补贴,很少考虑挂牌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。而一些优质企业却因无法得到财政补贴,或只能获得较少补贴,而不能支付挂牌的相关费用,无法挂牌融资。政府补贴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,以及在起跑线上的不公平现象,权力寻租可能使政府好心办坏事的现象再次上演。